作為赤峰人都知道,用“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這個地區的氣候已經不再適宜,“十年十旱”似乎變得更恰當一些。由于氣候干旱,水資源缺乏,“水”已經成為全市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望天吃飯、望天發愁的日子讓許多農民朋友始終憂心忡忡。近年來,經赤峰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不斷探索、多方考察、合理借鑒,一種新的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目前已正式通過審查,十二五期間將在赤峰市各旗縣區全面鋪開,以每年覆蓋100萬畝的速度,五年全市將達到500萬畝。這種“省水、省力、省錢、增產、增收、增效”的全新耕作方式,將帶來赤峰市農業耕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成為全市農業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里程碑。
記者自赤峰市高效節水工程領導小組啟動會議上獲悉,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中心,以原有水源井工程配套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和加強管理為手段,促進農牧業增產方式向高效節水型的一種轉變。這種技術最主要的優點:一是節水。以現有灌溉方式,每畝地每年用水230立方米來計算,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后每畝地每年用水100立方米,1畝地每年可節水130立方米,500萬畝每年即可節水6.5億立方米,這相當于6座三座店水庫。二是高效。根據黑龍江省大慶市的成功經驗,以每畝膜下滴灌玉米年產2000斤來保守估計,500萬畝可穩產100億斤糧,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正常年景全市的糧食總產量。再加上旱地作物,推行膜下滴灌技術后,全市年產糧食可確保150億至160億斤,這對國家、對農業增收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三是省力。無需間苗、趟地、翻地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農民可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創收項目。
就目前赤峰市耕地現狀,實施該項技術每畝地需再投入310元左右,這些資金將由各級財政以及涉農資金等多方籌集。同時我市還被國家水利部列入了“東北四省重點區玉米膜下滴灌發展規劃”之內,也為我市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該項目預計今年上凍將做出田間作業設計方案,明年開春即正式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