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消息 金軒報道:未來十年,水資源缺乏很可能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最近,茆智、劉昌明兩位院士出任首屆中國節水灌溉金水滴獎評委會顧問時呼吁全民形成節水共識,院士們表示,借助網上評選活動和網絡力量推動節水灌溉是一件大好事。
年近八旬的茆智院士是中國第一位研究農田節水灌溉的院士,他專注節水灌溉淡薄名利,獲大獎及榮譽無數,常常推掉行政職務,從“老師”而至“大師”。劉昌明院士現在擔任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上公認的水問題專家。首屆節水灌溉金水滴獎網絡評選活動由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中國灌溉在線聯合承辦,水利部原黨組成員、中國水利教育協會會長周保志和茆智、劉昌明兩位院士共同組成評委會顧問組。
水資源缺乏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繞過的問題。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8%。西北地區缺水眾所周知,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東南沿海也遇到水質型缺水的困擾。2010年,缺水之痛在我國西南地區上演。西南五省市大旱,找水打井成為旱區人民群眾的頭等大事。2010年3月10日,貴州省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半坡村村民申玉光為群眾找水下到洞底修柴油機,不幸遇難,年僅42歲。據估計,全世界有20%的人不能喝到安全的飲用水。因為缺少干凈、安全的飲用水,每天有大約4500名兒童喪生。
水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農業尤其是水稻是最大的水用戶。我國可利用循環水資源約為2.8萬億立方米,包括河湖地表水和可開采地下水,這些水資源70%被用于農業灌溉,其中水稻用水占56%。在傳統的水田種植模式下,我國南方稻田每畝需耗水850至1000立方米,北方稻田每畝耗水量1500至2000立方米。水稻種植的節水灌溉研究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使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水稻旱種;二是通過基因篩選培育耐旱水稻良種。2010年10月,新疆天業公司農業研究所的試驗示范基地內,600多畝采用大田膜下滴灌技術和耐旱水稻良種的旱種水稻開鐮收割,畝產達500公斤,每畝節水上千立方米,比當地傳統水稻種植節水65%。
當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喊渴”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辦法就是放棄水稻改種玉米。從2001年開始,北京市農業部門宣布水稻將全部退出北京農業,至2008年的七八年間,水稻田徹底從北京淡出。為了給密云水庫增加蓄水量,保障北京城市供水,河北省退種水稻面積10萬畝,其中赤城縣全境3.2萬畝水稻全部退出耕種,為北京節水6000萬立方米。